• 报刊
  • 绘本
  • 动画
  • 科普
  • 美育
  • 非洲动物
  • 动物百科
  • 动物大迁徙
  • 动物保护
  • 生态环境
  • 视频
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视频标签
繁殖方式

繁殖方式

白鹳为卵生,实行一夫一妻制,但非终生。繁殖期为4~6月。通常呈小群(最多十几只)迁往繁殖地。雌鸟通常每年产4~6枚卵,产卵时间从3月底到4月中旬。卵的颜色为白色,形状为卵圆形,大小平均为75.8×56.6毫米,卵重平均为129.7克。孵化需33~34天,幼鸟58~64天后出巢。 从3月中旬至3月末,白鹳开始为产卵做准备,首先是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巢。巢呈盘状,结构较为庞大,大小为外径120~230厘米,内径50~74厘米,巢深15~35厘米,巢高50~200厘米。雌雄亲鸟共同营巢,可使用数年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种群现状

种群现状

白鹳种群数量稀少,有两个亚种,分别为白鹳指名亚种(Linnaeus)和白鹳中西亚亚种(Severtsov),大小略有不同。东方白鹳(Ciconia boyciana)过去也被认为是白鹳的一个亚种,现在独立为一种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保护级别

保护级别

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:低危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分布范围

分布范围

白鹳分布在欧洲、北非至中亚;越冬在非洲及印度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白鹳

白鹳

白鹳是大型涉禽,又叫欧洲白鹳、西方白鹳,其羽毛以白色为主,成鸟具细长的红腿和细长的红喙。与东方白鹳的区别在于,白鹳嘴红色而东方白鹳嘴黑色。长途迁徙性鸟类。白鹳为食肉动物,实行一夫一妻制,种群数量稀少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栖息环境

栖息环境

白鹳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、草地和沼泽地带,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、湖泊、水塘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。白鹳的性情较为温顺,攻击性较弱,喜欢栖息在接近人类居住的地方,大多营巢于屋顶、烟囱、稻草堆和电线杆等建筑物的上面,常集群营巢。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和沼泽地带。会避开高大的野草和灌木丛生的地区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生活习性

生活习性

白鹳为食肉动物,其食性广,包括昆虫、鱼类、两栖类、爬行类、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。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,步履轻盈矫健,边走边啄食。觅食地大部分为具低矮植被的浅水区。成年的鹳从不鸣叫,但到了春末夏初,常将头颈翻向身后,上下嘴拼命地打动,发出响亮的“哒—哒—”的声音。白鹳会对入侵者表现出威吓性的行为反应,颈部弯曲,不左右摆动,两翅半张,进行有节奏的上下煽动,脚步随着颈部的摆动而动。 白鹳是迁徙性鸟类,主要迁往热带非洲和印度次大陆一带越冬,大多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,于3~4月离开越冬地。白鹳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,其他季节常成群活动。特别是迁徙季节,常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。迁徙时主要依靠上升的热气流进行高空滑翔运动,从而可利用很少的能量,进行长距离迁徙,因此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。如果一定要经过时,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。迁徙的时间大多在上午至下午天气最热的时候,每天迁徙的距离可达100~200公里。从欧洲繁殖地迁往南非越冬地,最远的迁徙距离往返可达20000多公里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形态特征

形态特征

白鹳体型甚大,体长可达120厘米,体重3~4公斤左右,翼展195~215厘米。身披白色羽毛,只有翅膀的后半部分是黑色的。它的眼睛是乳白色的,外轮为黑色,眼周及颊部裸露的部分为红色,虹膜为褐色。它的嘴尖而长,呈红色,脚也很长,也呈红色,约为90厘米,像踩在高跷上一样。雌雄两性在外观上完全相同,只是一般雄性体型大于雌性。幼鸟羽毛浅棕色、灰暗,鸟喙、眼周、眼先和喉为黑色。白鹳飞行时常翱翔,站立时颈部喜缩成S形,常常喜欢一足站立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- 京ICP备13015003号-5 - 声明:本网站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- 2025.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