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斑羚是植食性动物,食物以树叶、树皮或植物根茎为主。喜群居,经常成群地在一起活动,它们经常以两种方式群居,一种是“一夫多妻”模式,即一只雄性黑斑羚带着10~200只雌性黑斑羚和幼仔;另一种则是由一群黑斑羚“单身汉”组成。由“一夫多妻”组成的族群通常不允许成年雄性加入,也不允许自己群体的雌性黑斑羚离开,在食物丰富的时候,可以容纳任何雌性的进入,但会赶走已经断奶的雄性幼仔。由“单身汉”组成的群体则有一定的自由性,它们会容纳任何雌性的进入,而且只有领头羊才有资格与雌性交配。黑斑羚用自己的排泄物来划分领地,其领地通常比较小(0.5~4.5平方千米),而且它们从来不迁移。它们经常在水边活动,并且有固定的饮水区域。在黑斑羚活动的区域,其他食草动物很难生存。黑斑羚在受惊的时候,经常会群起狂奔以摆脱敌人。面对天敌时,黑斑羚可以跳起3米高、10米远,奔跑的速度可以达到80~90千米/小时,是名副其实的跳高、跳远冠军。黑斑羚还有不同于其他羚羊的是,它能发出吼声。天敌为狮子、猎豹等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黑斑羚,中文学名高角羚,是一种中型的非洲羚羊。头部似羊也似牛,由于它们的两条腿上各有一条垂直的黑条纹,后蹄有一簇黑毛,所以被称为“黑斑羚”。雄性黑斑羚有竖琴状的长角,可达90厘米,雌性没有角。面对天敌时,黑斑羚可以跳起3米高、10米远,奔跑的速度可以达到80~90千米/小时,是名副其实的跳高、跳远冠军,所以又名飞羚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黑斑羚一年繁殖一次。交配时,黑斑羚“单身汉”族群中性别比例严重不足,使得它们在发情期不断骚扰和攻击“一夫多妻”羊群的雄性,并最终取而代之。雄性黑斑羚在一岁半时便可交配,但它们要等到成功打败对手夺得族群首领后,才有资格跟群队的母羚交配。在繁殖季节,雄性黑斑羚会采用多种方式(包括翘尾、额头上扬、额头碰撞、直立、打斗、咆哮)来保卫其领土。 黑斑羚的繁殖期是每年的3-5月,到雨季结束,整个过程大约持续3周。孕期为6~7个月,如果生存条件恶劣,母黑斑羚会将产期推迟1个月。临产的母黑斑羚会暂时脱离群体,找一个隐蔽而偏僻的地方去生产,生产过程会持续好几天。出生后的小黑斑羚会被藏在隐蔽的地方,这可以防止小羚羊被吃掉。当小黑斑羚能够行动的时候,它们就会和母亲一起回到群落里,所有的新黑斑羚都生活在一起,由它们的母亲充当保护者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原产地:安哥拉、 博茨瓦纳、肯尼亚、马拉维、莫桑比克、纳米比亚、卢旺达、南非、斯威士兰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、乌干达、赞比亚和津巴布韦。 地区灭绝:布隆迪。 引进:加蓬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黑斑羚在非洲分布范围广,数量达200多万只,种群数量趋势稳定,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:低危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黑斑羚栖息在非洲南部和中部的开阔草原和林地之中,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处。通常生活在稀树草原上的林地、河畔及有很多种植被的地区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黑斑羚体重40~60千克,肩高75~100厘米,体长140~170厘米,尾长9~11厘米。头部似羊也似牛,但头面部略短,耳宽大;颈背有长角,角微向后曲、圆形,角基部具有轮状横纹,角尖光滑而尖锐,雄兽角较大。皮毛呈金黄色、红色或红褐色,腹部为白色。由于它们的两条腿上各有一条垂直的黑条纹,后蹄有一簇黑毛,所以被称为“黑斑羚”。雄性黑斑羚有竖琴状的长角,可达90厘米,呈竖琴状或S形,向后弯,再向上弯,角可达0.5-0.8米;这些角上的棱纹形成脊,细瘦,两角的角尖相距甚远;雌性没有角。黑斑羚的额头上和脚后方黑色发斑处,具皮脂腺,会发出较强烈的气味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