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马是草食性动物。主要食物是青草,也吃木、树枝、树叶、树皮。适应能力较强的消化系统,令斑马可以在低营养条件下生存。在栖息范围内,群体总是沿着较为固定的路线进行迁徙活动。它的视觉很好,听觉也很敏锐,进食的时候也在警惕地竖起耳朵,防止突然到来的袭击。 斑马有很强的社会性,属于群居动物,它们一同觅食,甚至彼此梳理皮毛。斑马组成群体栖息,即使年老的个体也不会被驱逐出群体而过独居生活。但群体通常不大,最多也就是10只左右,多由雌马和未达到性成熟的幼仔组成,群体十分紧凑,幼仔们喜欢在一起玩耍、撕闹,或与雌马在一起嬉戏。成年雄马通常过独居的生活,所占的领地大约有10平方公里,用排出来的粪便作为领地边界的标记,只有在雨季,等候雌兽来到身边时,才一起过上一段夫妻生活,然后雌兽又会回到群体中。不仅群体成员之间十分友好,也常与鸵鸟、长颈鹿、羚羊等食草动物等混杂行动,一起生活,分享同样的食物,并且互相利用,互通信息,以避强敌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分布于博茨瓦纳、刚果民主共和国、埃塞俄比亚、肯尼亚、马拉维、莫桑比克、纳米比亚、卢旺达、索马里、南非、苏丹、斯威士兰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、乌干达、赞比亚和津巴布韦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斑马,是现存的奇蹄目马科马属3种的通称。斑马是非洲的特产动物,因身上有起保护作用的斑纹而得名。它们周身的条纹和人类的指纹一样——没有任何两头完全相同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在繁殖季节,斑马表现得十分紧张而活跃,雄马之间会毫不客气地进行激烈的争斗,互相碰击颈部、用嘴咬、用前蹄来踢等。败者狼狈逃窜,获胜者则与雌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,通过亲昵、嬉戏等行为,然后交配。每只获胜的雄马每年要交配数只雌马。雌马的妊娠期约为11~ 13个月,每隔3年生产1次。每胎产1仔。幼仔出生后不久,即可站立和走路。哺乳期约为6个月,3.5~4岁时性成熟。寿命约为20~30年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斑马因身上有起保护作用的斑纹而得名。它们的身体为黑色和白色条纹,并且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。 平原斑马最具有标志性,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普通斑马。头体长2.17~2.46米;尾长50厘米;肩高1.10~1.45米;重量175~385千克。平原斑马具鬃毛,整体有条纹覆盖,通常具有比较广阔的黑色条纹,身体的前部为垂直条纹,向后部逐渐过渡为水平条纹。腿相对较短。有黑色或深色鼻口。 山斑马头体长2.1~2.6米;尾长40~55厘米;肩高1.16~1.5米;重量240~372千克。全身都是黑白相间的条纹,身体部分的条纹比臀部窄,尾巴与臀部交接处上方的花纹非常特别,条纹黑白分明;腹部为白色,喉部有垂肉。与其它两种斑马不同的是,它有一对象驴似的大长耳朵;身上条纹细密,臀部条纹很宽,其上方脊柱处有一片铁格架子似的条纹;它的喉部有一喉袋。 细纹斑马是三种斑马中体形最大、形态最美的。体长为2.5~2.75米,尾长38~75厘米,肩高1.45~1.6米,体重为350~450千克。细纹斑马的斑纹及间距都十分窄小,一直到蹄部都有,颈部较宽,下腹部和尾根部没有斑纹。耳很大,呈圆锥形。头部长而窄,形状十分接近骡。鬃毛较长并竖立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平原斑马,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:低危。 细纹斑马: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:濒危;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Ⅰ级保护动物。 山斑马: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:易危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由于人类杀戮和栖息地不断减少,斑马的数量减少很快。山斑马的数量已经很少,濒临灭绝。细纹斑马是珍奇的观赏动物,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,细纹斑马也濒临灭绝。平原斑马分布较广泛,目前还没有足以使其数量广泛下降的任何重大威胁。平原斑马数量非常有弹性,在其保护区,它的数量已经迅速恢复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栖居在干燥、开阔、灌丛较多的草原上和沙漠地带。山斑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岳地带活动;普通斑马栖于平原草原;细纹斑马栖于炎热、干燥的半荒漠地区,偶见于野草焦枯的平原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