蹄兔属植食性动物,以相对比较粗糙的植物为主,但是它们偶尔会吃昆虫。它们牙齿的齿冠很高,齿根比较短。灌木蹄兔和树蹄兔的食物以软食为主,齿冠比较低,齿根相对较长。主要的天敌是黑雕,还有豹、埃及眼镜蛇、野猫、野狗和其他大型猛禽。 蹄兔不反刍,但是消化道比较复杂,包括3个独立的含有微生物的区域,因此消化纤维的能力与反刍动物差不多。仅呼吸潮湿的空气就能充分保证水分的需求。由于蹄兔连续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排尿,会积累很多结晶的碳酸钙,弄得悬崖壁上都是白色的斑点。此结晶物被多个南非的土著部落和欧洲人用做药材,可以用来治疗癔病等精神疾病和外伤。 蹄兔喜欢群居生活,因为它们需要共同对付天敌和大自然的威胁。一般一个种群有6~50只个体,居于岩石堆和灌丛间。它们白天活动,常在岩石间追逐,发出刺耳的尖叫。为了弥补身体对温度自我控制差的缺陷,蹄兔们经常挤在一起晒太阳。它们相对不太活跃,新陈代谢速度慢,这可以保证它们在食物质量差的干旱环境里生存。 蹄兔的社会组织形式有很大不同,这与它们的生存空间有关。岩蹄兔和灌木蹄兔生活在紧密联系而且稳定的家庭里,每个家庭由3~7只近亲成年雌性、1只守护领地的雄性、分散的其他雄性和雌雄幼崽组成。大土丘能容下几个家庭,每一个家庭占据一片领地。一块地盘上的雄性蹄兔会抵制其他雄性蹄兔的入侵。领地有时还会重叠。成熟的雌蹄兔会组成群体,最终会合并为一个家庭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:无危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蹄兔栖息在多岩石的植被地区,栖息处必须能够保持温度和湿度的相对稳定。但它的三属栖息环境略微不同。蹄兔属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南部和东北部,以及西奈半岛、黎巴嫩、阿拉伯半岛东南部,栖息在多岩石的植被地区,从干旱地带到肯尼亚的高山地区(海拔3200~4200米)。异蹄兔属也叫灌木蹄兔,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,栖息在多岩石的植被地区,有时也栖息在树洞中。树蹄兔分布在非洲大部,栖息在树洞里或者在簇叶中,经常群体在树干上跑上跑下,或在树枝间跳跃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蹄兔为陆栖或树栖的小型兽类,因有蹄状趾甲而得名。喜嚎叫,又名“啼兔”。蹄兔和大象、海牛有着共同的祖先。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部分地区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蹄兔的外型与啮齿目动物相似,体型较小,身体最长不超过60厘米,重量很少超过4千克。但很强壮。有一根短的未发育的尾巴。前足4趾,有似蹄状的趾甲;后足3趾,其内趾和第2趾有一长而弯的爪,另一趾短,有扁平、蹄状的趾甲。这样的爪子不适合挖洞,但是适合奔跑和攀爬——脚掌上长着有弹力的肉垫,上面有丰富的腺体,跑的时候能够排汗,也能极大提高它们的攀爬能力。脚掌的下面可以部分缩回,能提供额外的抓握力。 蹄兔身上的毛长短交替着分布,而且能够感受到外部的刺激。那些生活在干旱和温暖地带的种类毛短而柔软,而树蹄兔和岩蹄兔的毛很浓密。它们的背部也有腺体,由一些浅颜色的毛发包围着,当它们兴奋的时候,这些毛发都会直立起来。有1对单尖、锐利、断面呈三角形、不断生长的上门齿,下门齿两对,如凿状,臼齿为脊齿。头骨顶间骨大;有眶后条;侧枕突大,视觉和听觉均敏锐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蹄兔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广大地区和中东部分地区。蹄兔属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以及西奈半岛、黎巴嫩、阿拉伯半岛东南部。异蹄兔属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部和南部非洲。树蹄兔分布在非洲大部,叙利亚、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蹄兔无论雄性还是雌性,达到性成熟需要16~17个月。雌性蹄兔大约一年受精一次,生育高峰与降雨量的高峰期相一致。在一个家庭组合里,怀孕的雌性一般集中在3个星期之内生出幼崽,雌性灌木蹄兔每胎生1~3只;岩蹄兔每胎生1~4只。一般在幼崽出生后1~5个月内断奶。雌性比雄性的平均寿命长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